【旗美社大尋找湯姆生】走讀系列之七
荖濃聚落踏查 鄭竹君
前言:腳下踩著的那片砂土是多麼的不真實,我抬起頭望了望遠方那片山頭,還是不敢相信,我正站在歷史的現場,看著那已經有多處改變卻仍舊充滿磅礡氣勢的場景。
(上)照片1:2020-10-31旗美社大【尋找湯姆生】課程走讀荖濃,依序進入黃家大廳(2020,黃鈺齊攝影)。
照片2:2020-10-31,入境問俗,課程伙伴備辦供品,祭拜黃家玄天上帝與眾神(2020,黃鈺齊攝影)。
從屏東市一路到了高雄市六龜區的荖濃里,沿路的景色從滿是房屋、店家的市區,轉變成山脈與溪谷交錯的景致。帶著期待又未知的心情,來到了永福老師和旗美社大的學員們約定的集合地點,並且很快的開始了今天的課程。
永福老師請了黃家後代照霙小姐,來向我們解說湯姆生鏡頭下的〈荖濃 Hong-Ko的房屋〉,還安排了一些學員和講師互動的場景和角度,讓我們能拍攝、紀錄。我們一行人到黃家房屋後,便進入到神明廳內,由老師領著我們先燒香祭拜,向玄天上帝與眾神稟告今日來此用意,並祈求今日活動順利(照片1與2)。接著,照霙小姐便請我們移動腳步,到不同的位置觀看湯姆生當年來到他們家,拍攝照片的位置,同時拿出相片讓我們作對比。雖然黃家的房屋早已不是當年的茅草建造,但位置、方向及外型基本上維持一致,且周遭相繼蓋起的房屋也遮蓋不住照片背景的那座山峰──北新開山,依然清晰可見。搭配永福老師的解說,我們更清楚知道,當年湯姆生到達荖濃與黃家祖先們可能的互動與交流方式,也更深刻的領略到那張照片後面的文化意義。
結束了黃家的踏查,我們乘坐車輛移動到下個地點──荖濃溪。順著地勢往下走,我們推開一些較高大的雜草,來到了荖濃溪谷地。地上一顆一顆的石頭清楚可見,原本應該被溪水覆蓋的它們,因為正值冬季來臨前夕,基本上已沒有了任何溪水殘留。我們持續前進著,一直往更遠、更中心點的位置走去,跟著永福老師找到最精確的取景位置。隨著永福老師停下了腳步,我們所有人皆下意識的抬頭望向遠方,確認這個景象與書中看到的是否相同。老師拿出相片替我們解開疑惑,告訴我們哪些山脈因為莫拉克風災的風雨沖刷而變得不太相同,哪些山頭則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漸漸被侵蝕、消失。山脈的形狀確實與照片中有較大的差異,但位置與方向沒有太大的改變,環繞著荖濃溪兩邊仍舊充滿了磅礡的氣勢。道路的開拓、橋梁的設立、房屋的建置,這些改變只證明了時間的經過,卻沒有減少山脈與溪谷交織出如畫景色的美麗。
上午的時間很快過去,來到了午餐的時間,我們到了寶來用餐,也正好藉由跟永福老師同桌素食的機會,和老師聊了一些關於今日上午的課程以及《尋找湯姆生》這本書的創作過程。老師問我上午的課程感受如何?我說親自到現場的感受,大概是從書本上看到圖片的千倍、萬倍的震撼,畫面會一直在腦中重複循環的放映。老師說,這就是歷史的珍貴之處啊!你沒有親自去體會是不會懂的,所以政府也才更應該注重這一檔珍貴史料,給予更多資源來保存這段歷史與文化,讓我們有機會了解當時的人文、地理。永福老師花了18年的時間創作《尋找湯姆生》這本書,期間走過了多少路、翻閱過多少資料、對比過多少座山頭……實在很難想像,也很讓人敬佩老師的毅力跟堅持。
用餐的過程中,永福老師也跟我們分享他自己炒的料理,以及他待人處事的原則,不論對人對物,都應該抱持著互相以及感恩的心,這樣才會彼此都有好的收穫。除此之外也要時刻保持好的、正向的心態,也可以藉此影響他人的磁場,達到共好的目的。我想,就是這麼謙遜、正能量的人才能夠有足夠的毅力,堅持在探究歷史人文這件事上,也才能在與歷史對話、大自然共舞的過程中有這麼豐碩的成果。
照片3:2020-10-31,時逢荖濃夜祭,大武壠族人備辦供品祭拜(2020,黃鈺齊攝影)。
在大家用完膳、稍作休息後,下午的課程便繼續啟程了。在我們課程的這天10月31日,是農曆的九月十五日,為大武壠族人一年一度夜祭的日子,正好讓我們遇上了,因此我們便有幸能到祭典的現場看一看。夜祭的時間固定於每年的農曆九月十五日,從來沒有改變過,而除了大武壠族人以外,周遭的幾個平埔族也都是在這個時間舉辦祭典。這個夜祭的舉辦主要是為了祭拜祖靈,並請所有族人一起回來團聚、熱鬧、聯繫感情的。祭典舉辦的主會場有一間公廨,公廨的屋頂上方裝飾有烏鴉,這在一般大眾的認知中並不吉利,反而是壞運的象徵。但耆老告訴我們,對大武壠族人來說,烏鴉具有提前知會的意思,不論好壞都會讓你先知道,能夠預防、提前作準備,所以在他們眼中烏鴉反而有好的意涵。而公廨裡面擺放有兩隻豬、許多不同的葉菜、米酒等物品當作供品(照片3),另外一邊則搭起了舞台讓大家唱歌同樂,現場十分熱鬧。除了這些,公廨旁邊有手作編織花環、竹編漁笱的體驗,還有許多大鍋子正冒著熱煙,為晚上的餐點做著準備。
照片4:2020-10-31,伙伴們傾聽荖濃耆老陳互講述烏鴉與向水故事,還殷殷提問(2020,黃鈺齊攝影)。
大武壠族的耆老陳互,跟我們分享了關於放置在公廨中向水的故事,那是用甕盛裝的清水,每年的夜祭才會更換一次。但神奇的是,沒有蓋上蓋子的甕,卻從來不會有落葉掉進去,讓眾人都十分吃驚。而向水在每年更換前,都會讓需要的人來取用,不論是祈福、祈求健康平安都可以,最神奇的是曾經有得到無法醫治之症的人,來求取向水並飲用後痊癒的事蹟,讓向水的未知力量更加的神秘且讓人好奇(照片4)。
這一次的踏查就在大武壠族熱鬧的夜祭中畫下了句點,帶著愉快且富足的心期待著下一次的踏查,能夠走更多湯姆生曾經走過的路、看那被湯姆生認為是不得不用鏡頭記錄下的景致與人物。「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或許是最適合這趟旅程的註解了,身處歷史現場,才會知道超出於書本上寫的內容,也才會知道真正的美和震撼長什麼樣子。(20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