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照片1:甲仙埔南奧腦寮→內菜園→尋牛谷(郭廷立老師)與〈遊牧,在樟樹的綠洲間〉(游永福詩作)套疊.PNG

【甲仙好客網路博物館】系列之三

在樟樹綠洲間遊牧的客家族群   游永福

流離遷徙,真的是客家族群的宿命嗎?

照片1:甲仙埔南奧腦寮→內菜園→尋牛谷(郭廷立老師)與〈遊牧,在樟樹的綠洲間〉(游永福詩作)套疊

地圖1:1904年《臺灣堡圖》裡的林氏「甲仙埔南奧腦寮」所在位置標示(2020,游永福).PNG

地圖11904年《臺灣堡圖》裡的林氏「甲仙埔南奧腦寮」所在位置標示(2020,游永福)

對臺灣社會經濟變遷有莫大影響的樟腦產業發展史,可以窺見客家族群的遷徙脈絡。日明治40年(19071224日,來到甲仙埔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寄留」,參與甲仙地區的製腦產業的苗栗後龍江氏家族,不是最早來到甲仙的,明治36年(1903110日,就有來自桃園龍潭的林氏,轉寄留於當時隸屬於蕃薯寮廳的甲仙埔南奧腦寮(照片1與地圖1),[1]開啟了北部客家鄉親南下甲仙產製樟腦的大門,林氏家族雖然博得了「甲仙腦丁第一家」的封號,卻在38年的流離中24度遷徙才定居下來。[2]

圖片1:在樟腦產業的「格腦」作業中,有腦寮、腦灶、腦油與腦丁等四個重要元素-浮水印.jpg

圖片1:在樟腦產業的「格腦」作業中,有腦寮、腦灶、腦油與腦丁等四個重要元素

所謂「寄留」,今稱「流動戶口」,惟內政部已於民國9799日廢止「流動人口登記辦法」,所以將來子子孫孫再也難以追蹤我們一生的行蹤了。而「轉寄留」,即是從寄留地再到他地寄留的意思,所以轉寄留於甲仙埔南奧腦寮的林氏,這一「南奧腦寮」對他來講不是南下的第一站,當然也不是最後一站,因為製腦產業是逐樟樹而居,亦即哪裡有樟樹就往哪裡跑,直到該地的樟樹全部完成「剷疕仔」與「格腦」(即「格製樟腦」,亦即「蒸餾樟腦」)工作,[3]才再轉換另一處有樟樹的所在──這一製腦從業人員(簡稱「腦丁」)追逐樟樹的生活(圖片1),像極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兩者的差別,是後者的場域是在草原,前者在山野。

(左)照片2:日本時代臺灣最後98歲腦丁吳祥雲老先生,示範剸疕仔之「開剸」;(右)照片3:「剸下去」(2020,游永福攝影).PNG

(左)照片2:日本時代臺灣最後98歲腦丁吳祥雲老先生,示範剷疕仔之「開剸」;(右)照片3:「剷下去」(2020,游永福)

關於製腦產業的「剷疕仔」專有名詞,有必要做一說明,即以內凹的「錛仔」刀,將樟木刨削成薄片以利格腦的作業;筆者特別邀請高齡98歲的腦丁吳祥雲老先生,以生鏽的老錛仔刀示範樟木連續剷疕仔的工作(照片23),[4]真是難得一見!

(左)照片4: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社長荒井泰治(2020,日本東北大學史料館授權使用);(右)照片5:支配人渡邊國重(2020,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授權使用)-標示.png

(左)照片4: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社長荒井泰治(2020,日本東北大學史料館);(右)照片5:支配人渡邊國重(2020,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在明治39年(1906)年113日,又有來自苗栗頭份的黃氏,寄留於甲仙埔阿里關庄四四一番地。到了明治40年(190742日,有兩氏與一家分別來自苗栗頭份與三灣的客家鄉親,「雇人寄留甲仙埔四四一番地之一」,惟在「之一」之後又多了「渡邊國重方」五個字。所謂「渡邊國重方」,即渡邊國重設戶的地方,亦即渡邊國重是這一戶的戶主。渡邊國重,來自日本國熊本縣,在荒井泰治擔任社長的「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任支配人;支配人,今稱「經理」(照片45);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也出現一張難得的山區腦寮照片,拍攝時間點,當是會社在甲仙埔設立與運作的期間,亦即明治37年(190411月至明治42年(19093月(照片6)。而已知1907年起至1909年間,北部南下甲仙的客家鄉親,初期大多寄留或轉寄留於渡邊國重戶下,接著才慢慢分別往甲仙埔與荖濃北側山區腦寮擴散。又到1912年,楠梓仙溪流域方面,又往更北的那瑪夏;1916年,荖濃溪流域的則往南、東、北三個方向擴散。1916年起至1930年,則是甲仙、那瑪夏、六龜與桃源等地區製腦產業的興盛時期,可說腦灶處處,柴火熊熊,煙氣瀰漫,宛若春天遍地盛開的花朵。

照片6: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難得的甲仙埔山區腦寮照片(2020,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授權使用)-標示.jpg

照片6: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難得的山區腦寮照片(2020,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那麼,這四個地區的腦丁多來自何處?由誰引進?都是客家鄉親嗎?

腦丁, 原指男性的製腦產業成員, 是來自臺灣各地與日本。製腦初期,甲仙埔的腦丁都是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招募而來。1903年至1910年間,除了日本腦丁,大多來自竹、桃、苗地區,其後臺灣各地鄉親才在互相通報之後陸續移入。若以19031945年的甲仙埔寄留資料來檢視,在甲仙、那瑪夏、六龜與桃源四個地區遷遷移移的臺灣製腦從業人員,竹、桃、苗客家鄉親,家族與個別姓氏佔臺灣製腦從業家族54.5%的比例,人口數則是佔了66.8%的比例,可說是製腦產業的主力了;再以來自臺灣各地的客家鄉親來說,家與氏則佔了95.3%的高比例;人口數則更高達96.4──這樣的數據,讓我們知道以甲仙為中心的南仔仙溪與荖濃溪兩個流域,甚至整個臺灣製腦產業的天空,的確是由客家鄉親撐起來的。[5]

另必須一提的,日治時期參與甲仙為中心的製腦產業成員,來自臺灣各地的女性,總計有51人,佔280個已經獲得記錄的總從業人員的18.2%的比例;其中有49人為客家鄉親,亦佔了280個總從業人員的17.5%的比例──女性腦丁的出現,可說是一新了製腦產業文化,讓「腦丁」成了無分男女,只屬於製腦從業人員的專用稱呼。此乃由於製腦相當耗費體力,多數粗重的工作會由男性擔當,而就格腦,亦即蒸餾樟腦的步驟來說,蒸餾過程必須保持旺火,若疏忽讓火勢弱下來,即便再將火勢撥旺,樟樹片就不出油而必須更換了,所以具有擅長三餐料理與能夠耐心照顧柴火特質的女性,在製腦產業有了不可或缺的空間,女性腦丁乃成了製腦關鍵人力。

在這些女性腦丁之中,台中外埔的莊翁氏,是於1907年獨自來到甲仙埔的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寄留,時年也才22歲,先生則在北部地區,兩人分居南北兩地同時為家道的興旺努力打拼;而新竹峨眉的吳氏,田地因颱風流失,先生遭受打擊而失神難以持家,也在1916年率先來到甲仙為中心的山區製腦地奮鬥,時年34歲;苗栗南庄的練氏,家中也出了狀況,獨自帶著15歲長女與6歲長子,也在1917年來到大甲仙山區從事製腦工作,時年也是34──在家裡須要助力時,我們的客家女性毫不遲疑,遠赴他鄉一肩扛起了家計,展現了無與倫比的韌性,終讓家道穩住,甚至在寄留地落地生根,最後興旺一方。

總計,台中外埔的莊翁氏在37年的流離中,或在會社或在山區各個製腦地20度遷徙;新竹峨眉的吳氏,也在14年的流離中12次遷徙;苗栗南庄的練氏,則在26年的流離中17度遷徙。至於其他客家家族,30次遷徙以上的有5家;2029遷徙的也有5家。哦!真是客家,客家,做客多久方為家啊!過去也愛寫詩的筆者,不禁賦詩吟哦向客家樟腦家族致敬!

〈遊牧,在樟樹的綠洲間〉

遊牧民族

逐水草而居

哪裡有水草哪裡便是家

客家樟腦家族

在樟樹的綠洲間遊牧

哪裡有樟樹哪裡便是家

水草,是你的生命

樟樹,是我的水草(照片1

 

[1] 蕃薯寮,今旗山;甲仙埔,今甲仙。甲仙埔南奧腦寮所在地的溪流兩側,有高臺地,適合設置腦寮,因為引水方便。

[2] 游永福著,2012,甲仙客家調查未發表稿。

[3] 格腦,出自陳修主編,《台灣話大詞典──閩南話漳泉二腔系部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頁,842;一般稱呼為「焗腦」,但是「焗」字的意思是烤,不是蒸餾,與實際運作大有落差。

[4] 錛仔,日本時代文獻寫為「鋒仔」,之後大家跟著寫,但是「鋒」字,不是刀具;錛,才是刀具,而且是刨削工具。 張屏生,〈永靖和滿州兩地區福佬客的語言使用調查比較〉,客家委員會,2008,本文pdf22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24&PageID=366232020121日瀏覽)

[5] 同註腳2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uumen2727 的頭像
    puumen2727

    日照甲仙埔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