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好客網路博物館】系列之二十三
甲仙鎮海軍墓 游永福
資源分類:古蹟
資源名稱:甲仙鎮海軍墓(1886)
篩選理由:遺跡與史料佐證曾發生歷史重要事件
建築特色:只見墓碑,不見高出地面的墳
現況說明:墓碑有風化現象
位 址: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里五里埔臺地北偏東側
經 緯 度:120°38'1983"E。23°09'1329"N
上,照片1:毛瓊萩在甲仙鎮海軍墓碑文前解說(游永福,2013)
照片2:毛瓊萩在甲仙鎮海軍墓墓園導覽(游永福,2013)
歷史源流:
清同治十二(1873)年2月,夏獻綸來台擔任「分巡臺灣道道員」,帶了一營楚軍赴任,在臺灣府城西郊海邊構築營房,或因該營有「威鎮海疆」的任務,乃出現了鎮海營的番號。到了清光緒七(1881)年9月,楚將劉璈也任「分巡台灣道道員」,又帶來了100多名浙江台州泥木匠勇加入,於是一般防務之外,部隊又多了工兵的任務。清光緒十二(1886)年,鎮海營與嘉義的臺灣鎮,奉劉銘傳之命,各出七成隊伍,開闢嘉義至卑南的越山道路,以方便米糧、軍火的搬運與部隊換防。闢路部隊於3月上旬從嘉義出發,防營是設立在甲仙的五里埔,所以甲仙乃有了鎮海軍的履痕。
從嘉義進兵後,直到3月28日部隊才抵達後大埔,接著一路開道設橋樑往東推進。想不到,部隊在雁裏溪與八潼關等地遇到了險阻的高山地形,施工極為不易,且時序已進入雨季,溪流漲水常常十日都無法消退,嚴重阻礙了工事進行。更由於夏氣炎蒸瘴氣過重,導致將士多病,劉銘傳雖命令4月底全員回防營休息,卻也因溪流漲水,阻礙了糧草與醫藥的補給,所以陸續病故了85位官兵;當然,歸葬故里也為水所阻,只好埋骨於此了。[1]
照片3:甲仙鎮海軍墓墓園與墓碑合併(游永福,2013)
簡單敘述:
甲仙鎮海軍墓墓園,現有墳墓85座,都是座南向北;其中只有27塊墓碑刻有銘文。從銘文所示碑主本籍、立碑年代及軍隊番號,有「楚南」、「光緒十二年五月」、「鎮海前營左(哨)八(隊)」等文字,可以確知:這是截至目前為止,本條越山道路沿線,證據最明確的開路遺址,更是光緒年間開山撫番的重要史蹟所在。[2]
在石萬壽教授調查完成之後,內政部於民國八十(1991)年11月23日,將甲仙鎮海軍墓公告列入國家三級古蹟(高雄縣市合併之後,調整為高雄市市定古蹟);接著,甲仙鄉公所於民國八十六(1997)年在墓園北側,增建了解說石碑與祭祠,讓參觀民眾瞭解古蹟的歷史,方便祭拜與憑弔。[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