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置頂照片:民國四十四年5月16日,曾任甲仙庄助役與甲仙鄉副鄉長的林進有,是來自日本時代的恆春郡車城庄,家中外孫雙胞胎陳淑玉與陳俊銑有了滿月之喜,全家難得留下大合照(陳淑卿:掃描提供).jpg

【甲仙好客網路博物館】系列之一一○

民國四十四年林進有家族合影 / 陳淑卿

資源分類:老照片

資源名稱:民國四十四年林進有家族合影

客語拼音:

篩選理由:反映地方歷史變遷、時代特色及生活記憶

提 供 者:陳淑卿

年    代:民國四十四(1955)年

保存狀態:有折痕與破損

地    址:高雄市甲仙區和安街七十二號

材    質:相紙

置頂照片:民國四十四年516日,曾任甲仙庄助役與甲仙鄉副鄉長的林進有,是來自日本時代的恆春郡車城庄,家中外孫雙胞胎陳淑玉與陳俊銑有了滿月之喜,全家難得留下大合照(陳淑卿 / 掃描提供)

簡單敘述:

林進有(廣,1898-1971),原籍臺灣府鳳山縣柴城(即車城),日大正十(1921)年與同齡也同是柴城人的鍾氏武妹(廣,1898-1971)百年好合。大正十二(1923)年起林進有定居高雄州旗山郡甲仙。大正十五(1926)年,林進有擔任甲仙庄會計,昭和十三(1938)年擔任甲仙庄助役,即是「甲仙庄副庄長」。民國三十四(1945)年至三十五(1946)年,林進有擔任光復後甲仙鄉第一任助役;民國三十五年至四十(1951)年,擔任光復後甲仙鄉第一任副鄉長;民國三十七(1948)年至四十(1951)年連任第二任副鄉長。

林進有於民國四十年84日卸任副鄉長後,職位改為「農業自耕農」,為維持家計,夫婦於住家開設「恒豐商號」,經營日用雜貨零售及菸酒。

照相在那個年代並不普遍,若有難得的照相機會,像是遠嫁各地的女兒攜家帶眷回到甲仙娘家,恒豐商號店門前就是林家留影好所在。

在林家珍藏的相簿中,林進有與林鍾武妹與兒孫在恒豐商號門前留下這張難得合影。相片中,林進有鄭重地穿著正式西裝,腳蹬皮鞋,穿西裝打領帶,林鍾武妹則內搭白衣套上典雅的深色套裝。在林家相簿中不同年代及〈日昭和十二年甲仙口式第三號井開坑式紀念合影〉的留影照片中,[1]林進有三十多年皆穿著同一套西服與領帶,可見其儉樸風範。

在這張照片中,比較醒目的是後排中立抱著一對雙胞胎,著入時服裝的年輕夫婦陳纘述(1923-2011)與陳林文麗(1929-2022),陳林文麗為林進有次女,曾任甲仙國小老師,婚後隨夫婿定居台北。陳林文麗手抱的女嬰為次女陳淑玉(合影隔年19565月歿),陳纘述手抱的男嬰為次男陳俊銑,雙胞胎出生於民國四十四(1955)年416日,在此合照的位置安排在正中央,穿著相同的可愛點狀聖誕帽衣,推估攝影時間為民國四十四年516日,慶賀雙胞胎滿月之喜,留下林家家族唯一一張難得的團聚大合照。

照片後排立者左起為林進有之長媳林徐嬌妹(抱著的嬰兒叫「林家正」)、長女吳林玉真(1926-2003 ,抱著的嬰兒叫「吳素蓉」 )、次女陳林文麗、次女婿陳纘述、三女曾林麗京(1931-2021,抱著的嬰兒叫「曾智星」)、四女彭林春麗(1935-1988)、叁男林恆雄(1933-2002)。第一排蹲或坐孩童為林進有之孫輩,左起:外孫女陳淑慧、外孫陳俊堅、內孫林家敏。第二排孩童左起:內孫林家模、外孫女吳素娥、內孫女林美鄉、外孫女林珠鄉、外孫女吳素卿。

林進有夫婦鶼鰈情深,林鍾武妹於民國六十(1971)年106日過世,林進有悲慟萬分,間隔41天,林進有於同年116日辭世。林氏伉儷同年生、同年逝,這張家族合影乃成了傳家之寶。

民國七十四(1985)年3月出版的《甲仙鄉志》,在第175頁,有林進有小傳:「本籍屏東縣車城鄉,民前1437日生,為人廉潔樸實,素善書法,國學基礎亦佳。畢業於日據時代阿緱廳立農業專修學校。曾任甲仙庄役場助役,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助役職務特別艱難,林氏處處為桑梓設想,時時為同胞服務以渡過難關。臺灣光復後,繼續服務桑梓,為第一任副鄉長,對地方自治貢獻良多。於民國六十年116日逝世。」[2]後代子孫於網路上尋得林進有於民國五十五(1966)年書寫給臺灣省議會的請願書,留有林進有典雅字跡與條理流暢的文筆[3],印證《甲仙鄉志》對林進有「素善書法,國學基礎亦佳」的描述,確實貼切。

作者照片與簡介.PNG

作者照片與簡介:陳淑卿,林進有外孫女,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畢業,曾任自由時報記者、台視文化公司常春月刊副總編輯,現在服務於好心肝基金會與好心肝門診中心。文筆洗鍊,筆鋒常帶感情,傳承林、陳兩家書香門風(游永福編排與撰稿)

 

[1] 〈日昭和十二年甲仙口式第三號井開坑式紀念合影〉照片,小奇芋冰城劉士賢提供,人物第二排,左起第3人,即穿著西服打領帶的林進有。https://puumen2727.pixnet.net/blog/post/48146024-%e6%97%a5%e6%98%ad%e5%92%8c%e5%8d%81%e4%ba%8c%e5%b9%b4%e7%94%b2%e4%bb%99%e5%8f%a3%e5%bc%8f%e7%ac%ac%e4%b8%89%e8%99%9f%e4%ba%95%e9%96%8b%e5%9d%91%e5%bc%8f%e7%b4%80%e5%bf%b5%e5%90%882022-05-26瀏覽)

[2] 《甲仙鄉誌》記錄的「116日」逝世,乃「1116日」之誤。

[3]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檔案0031230055005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