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湯姆生馬雅各國際文化路徑〕之《相遇Ecounter》路徑月

湯姆生馬雅各國際文化路徑〉大事記之四

《相遇Ecounter》路徑月會:文化路徑之教育傳承 / 林靜莉(高雄第一社大自然生態社學員)

這次來到木柵,參觀了木柵教會,且參與了在社區發展中心的分享,收穫良多。現在,就由我回饋此次成大張秀慈老師團隊的〈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之與會收穫。

壹、認識木柵教會

一、飽覽各世代木柵教會的樣貌

置頂照片:(左)圖1:木柵教會第二代竹筒厝的樣貌。(中)圖2:木柵教會第三代土埆厝的樣貌。(右)圖3:木柵教會第四代水泥建築樣貌

2圖4木柵教會第五代重建工程接近完工.jpg

4:木柵教會第五代重建工程接近完工

第一代是1868年時,是快樂農場祖先-戴返的原始家庭,茅草屋的樣貌,當時臺灣尚未有攝影技術,沒有照片可參考。湯姆生1871年拍的木柵教會照片(圖1)是第二代-竹筒厝的樣貌。第三代是1878年土埆厝的樣貌(圖2)。第四代是1970年至2019年重建前,持續使用了近半世紀的鋼筋水泥建(圖3)。今日登堂入室進去參觀的則是第五代-重建後快完工的現況(圖4)。

二、欣賞現代教會7大特色

〔湯姆生馬雅各國際文化路徑〕之《相遇Ecounter》路徑月

(左)圖5:木柵教會外牆造型。(右)圖6:木柵教會主建物二樓主堂前的地板圖騰

重建的新教會佔地170坪,具有七大特色,而以五餅二魚(新約聖經故事,耶穌用小男孩的五個餅和二條魚,餵飽了五千人的神蹟)為意象的就有二項,分別是外牆造型(圖5)及二樓主堂前的地板圖騰(圖6)。

〔湯姆生馬雅各國際文化路徑〕之《相遇Ecounter》路徑月

(左)圖7:木柵教會主建物1樓地板圖騰。(右)圖8:木柵教會古井

單獨以魚的形狀為意象的有一樓地板圖騰(圖7),這名為基督魚的圖騰,是當初受羅馬政府逼迫的基督徒相認的暗號。

以聖經故事為背景的特色有三項,分別是古井(圖8),代表舊約故事中,亞伯拉罕囑咐僕人為兒子選媳婦時,選中肯從井中打水給人及駱駝喝,富愛心又殷勤的利百加,及新約故事中,耶穌在井邊與撒瑪利亞婦人談論生命活水之事。

〔湯姆生馬雅各國際文化路徑〕之《相遇Ecounter》路徑月

(左)圖9:木柵教會主建物外牆上的十一扇窗設計。圖10:木柵教會主建物頂樓的平安鐘

而有兩層樓的主建物,主堂位於二樓是挑高的建築,外牆上的十一扇窗設計(圖9),是以十二位門徒扣除猶大為數字十一而建。

主建物後尚有一棟三層樓建築,除三樓是牧師館外,一樓與二樓結合社區長照與靈修會館的供宿概念,分別以聖經故事主題(摩西分海、挪亞方舟與耶穌誕生馬槽),設置了接待房間。

在愛的真諦牆以外,還有設置於頂樓的平安鐘(圖10),有著社區性的故事,早期木柵是熟番平埔族西拉雅族群的部落,在山上敲鐘有警示村民生番或敵人入侵的作用,大約民國七十年代,於蔡明耀縣長時期,為復育文化而同時與旗尾山上涼亭一起建造的兩層樓涼亭,在涼亭的二樓吊掛了一座鐘,但因部落男丁數少於婦女而有「寡婦鐘」之說,遂於第四代建物期間,經由村民會議而將鐘移至教會,之後較無鐘響人亡之說,也就越來越平安,最後於黃錫勛牧師任內,把山上涼亭改為八福亭、寡婦鐘改為平安鐘,以「享八福、有平安」代替以往穿鑿附會的悲情傳說。

三、所費不貲的經費

〔湯姆生馬雅各國際文化路徑〕之《相遇Ecounter》路徑月

(左)圖11:木柵教會主建物天花板。(中)圖12:木柵教會主建物電子螢幕。(右)圖13:木柵教會二樓隔間設計

7圖14木柵教會整修中.jpg

(左)圖142020614日,走訪新建的中木柵教會

在二樓挑高的主堂內,有典雅的掛燈,搭配著宏偉的天花板(圖11),且設有大型的電子螢幕(圖12)及現代化設備的音控室,還有間玻璃窗面對講台的親子空間,讓帶著小孩的家長,可一邊陪伴小孩玩,又可參加禮拜,是很貼心的設計(圖13)。

整個建堂的經費從原本的六千萬增至一億零五百萬(圖14),都由會友樂捐完成,目前僅剩二、三百萬的貸款待償,所費不貲的經費,在信徒愛心充滿下已近工程尾聲。

四、155週年紀念

木柵教會自動工以來,已經歷四年重建時程,原本希望於2019150週年紀念時能舉行獻堂禮拜,因不熟悉許多行政手續,以致於作業有所延宕,遲遲無法落成。四年來(2019至今)因游永福老師出版《尋找湯姆生-1871年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第一社大自然生態社(以下簡稱「生態社」)陸續於路徑巡禮時,也留下整修的樣貌(圖14)。如今年底的1216日即將是155週年紀念,重建工程再過不久即將全部完工,要在下半年舉行獻堂感恩禮拜,指日可待。

貳、綜觀教會發展

負責木柵教會導覽的李清正長老(同時也是木柵國小總務主任),也簡報介紹了十位傳教士對臺灣基督教發展的貢獻(圖15)。基督教最早傳入臺灣是近四百年前的1627年荷蘭統治時期,對高雄而言,第一位傳教士是1865年的英國人馬雅各醫師,因受洗的需要,進而有李庥為第一位牧師。十位傳教士中,唯一非英國籍的加拿大傳教士是馬偕,曾和馬雅各在高雄學半年臺語,才至淡水設立教堂,所以木柵教會的成立,還在淡水教會之前,也是第一間平埔族群教會,更是全臺歷史第三悠久的長老教會,設立時間在高雄旗後教會及台南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之後。

〔湯姆生馬雅各國際文化路徑〕之《相遇Ecounter》路徑月

(左)圖15:李清正長老介紹十位傳教士的貢獻。(中)圖16:早期教會創立時間說明。(右)圖17:焚而不毀的圖騰

在歷史發展的介紹中(圖16),筆者也才分清楚同為馬雅各醫師設立的教會,臺語的岡林教會與柑仔林教會(永興教會)是兩間不同的教會,前者屬台南市轄區,後者位於高雄市山間。從木柵教會的歷史,知道是必麒麟的關係,戴返(第一代木柵教會在其居所聚會)才因馬雅各醫師的醫治而信主,而馬雅各醫師也在木柵住過半年,教導信徒認識白話字。

木柵因產出多位牧師而有「牧師故鄉」之稱,以現今戴返後裔快樂農場為例,戴家三位子女在婚配後,總計六個人就出了五位牧師,可說因緣殊勝。

從早期十位傳教士的努力,來看臺灣北中南各牧師的發展,也很有故事性,還幫助筆者分清他們的身分倒底是牧師還是醫師。在大陸發展的杜嘉德牧師有「閩南的使徒」稱號 、萬巴德醫師有「熱帶醫學之父」的稱號、蘭大衛醫師的「切膚之愛」,切的是其妻連瑪玉的皮膚去救治13歲男孩周金耀(男孩後來也成為牧師)、梅鑒霧牧師是打鑼吹號,於大白天打著油燈,用臺語大喊「上帝滂睍仔」、潑糞事件無獨有偶,馬雅各醫師與巴克禮牧師都有這種遭遇,但都沒因此喪膽,巴克禮牧師甚至勸民眾不要浪費水肥資源──這些來臺灣宣教的人,不論醫師或牧師,他們共同偉大的特點就是一心替民眾設想,全然無我,愛心令人敬佩!

設立臺灣北部第一間教堂的馬偕牧師,留下一則「寧願燒盡,不願朽壞(Rather burn out, than rust out)」名言。在木柵教會正堂一樓的大門,有焚而不毀的圖騰(圖17),象徵舊約聖經,上帝用燃燒的荊棘,以毫無受損的神蹟向摩西顯現的故事,與馬偕牧師的名言,同樣提到燃燒,卻有不同意義,但都成為勵志的精神。

〔湯姆生馬雅各國際文化路徑〕之《相遇Ecounter》路徑月

(左)圖18:馬雅各逝世百週年紀念展。(中)圖192023217日生態社造訪左鎮教會文物館。(右)圖20202031日生態社造訪左鎮教會文物館

〔湯姆生馬雅各國際文化路徑〕之《相遇Ecounter》路徑月

(左)圖21202031日左鎮教會巡禮。(中)圖22202031日生態社造訪岡林教會。(右)圖232022714日生態社造訪岡林教會

去年(2022)台南市政府為有「臺灣醫療宣教之父」稱號的馬雅各醫師之逝世百週年,舉辦了許多紀念活動,包括舉辦講座、音樂會、在台南神學院舉辦紀念展(圖18)、發行紀念郵票、出版繪本、教會巡禮等活動。木柵教會是山區宣教的第一站,是馬雅各自台南府城向高雄行,所建的東方山崗教會,所以舉凡之後建立的岡林教會與左鎮教會,都成為〈湯姆生與馬雅各之路〉文化路徑上的巡禮重點。上次文化路徑之遇見活動,於左鎮舉行時,生態社也前去造訪左鎮教會(圖19)(圖20),之前造訪是2020年的巡禮(圖21),而生態社於2020年及2022年也都曾造訪岡林教會(圖22)(圖23)。

參、文化復振

一、從三個同音詞說起西拉雅族的移動

遷徙、牽習、千禧,是三個發音相近的詞,李蕙琪牧師娘從一個俚語來介紹西拉雅族人的遷徙(圖24),意思是指揪木柵從嫁娶或遷徙而來不是本地的人,要回去與族人相聚,崗仔林地區的人民會大興爐灶辦家宴與大家慶祝歡聚,是流行於左鎮新化的順口溜,也可看出族人移動的方向與作息。

〔湯姆生馬雅各國際文化路徑〕之《相遇Ecounter》路徑月

(左)圖24:李蕙琪牧師娘介紹西拉雅族人的遷徒。(右)圖25:李蕙琪牧師娘教西拉雅族語你好早安

〔湯姆生馬雅各國際文化路徑〕之《相遇Ecounter》路徑月

(左)圖26:西拉雅族語「日安」。(右)圖27:西拉雅族語「謝謝」

蕙琪牧師娘還介紹聖經中的〈利未記(Leviticus)〉,[1]有記載關於禧年之意是指「歸還產業」、「恢復原來」的意思,加上「捻」是指一點一點撿起,所以他們要從新化萬家學習族語、從古調的合聲、新創與重編及安排族語課程,逐項一點一滴來復振族語文化。現場也把握當下的機會,讓大家學習實用的三款族語:你好,平安(圖25))日安(圖26)與謝謝(圖27),逗得大家樂呵呵~

二、全齡帶動

為了復育西拉雅族語,除了特別培育種子教師外,也針對兒童與長青族群,進行族語教育;還與南風劇團合作,以音樂表演的方式,進行族語的復振,加上基督教本來就是以詩歌讚美神的宗教,木柵可說是音樂性很高的地區,在蕙琪牧師娘的帶領下,教會體系成了復振助力,從《高雄豐潮》木柵部落古謠組的影片中,看到了混齡表演的成果豐碩。蕙琪牧師娘以竹筍於前四年長得很慢,來比喻復振的進度雖然不快,但不是等速的發展,特別是後來居上的速度,是可以期待的。

三、農作體驗

木柵盛產龍眼,所以養顔美容的龍眼蜂蜜,也是產銷的寵兒,加上咖啡香的推波助瀾下,故有「甜甜的木柵」之說。蕙琪牧師娘也特地為活動加碼散穂高粱(Tarau)的種植體驗活動,介紹撒種式的種植方式,種籽易成為鳥兒的食物,所以須以育苗方式,先將散穗高粱的種子以培養土先育成幼苗,再將幼苗移植至田地的方式栽種。

〔湯姆生馬雅各國際文化路徑〕之《相遇Ecounter》路徑月

(左)圖28:散穗高粱種植體驗(照片由主辧單位提供)。(右)圖29:體驗農夫彎腰與蹲點的功夫(照片由主辧單位提供)

在已經畦好的田中測好間距,挖洞將幼苗植入土──此一體驗,看似輕鬆(圖28),像孩童在沙坑中玩著土,其實就是體驗農夫彎腰與蹲點的功夫(圖29)。雖然少量的體驗說不上汗滴禾下土,但沒在下田的人,真的能體會到粒粒皆辛苦!

肆、教育傳承

成大都計系的王薇婷同學,以杉林區的實驗學校巴楠花國小為例(圖30),介紹學校如何將文化融入課程,譬如將小米分成:播種、射耳、進倉與年終等四種階段,以四種學程方式來進行學習,名為四學祭。學校課程也注重走出校門、走進社區,透過與土地及生活結合的學習,進行教育傳承。

14圖30成大都計系陳薇婷同學介紹巴楠花國小.jpg

(左)圖30:成大都計系王薇婷同學介紹杉林實驗學校巴楠花國小

青年的部份,則以東布青(台東縣布農族青年)為例。其實張秀慈老師帶著成大學生,藉由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進行【以多元權益關係人平台發展文化路徑協作規劃模型之行動研究-以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為例】,就是青年教育傳承的體現,將〈湯姆生馬雅各之路〉路徑徑上的五個行政區之國中小教育內容,進行研究,思考更多可行的在地文化教學做法,就是很好的教育傳承典範。

伍、工作坊-路徑核心精神與教育

一、跨領域

成大都計系張秀慈老師表示(圖31),路徑月會將於青年文化與教會、當代文化與藝術、旅遊、復振與強化、跨領域合作等面向上,持續統整現在有的與未來想做的,來促進路徑的建立與發展。特別像與集穡室快樂農場合作,即是工作坊很大活動的場域,展現的活動,也都跨領域地包含了藝術、教育、文化、旅遊等面向。

《惡地共學:走進慢路的全齡學習七步曲》(圖32)是20152022年七年來間,秀慈老師在台南與高雄的腳印,獲得〈2023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奬項之申請邀請──這是帶著青年教育,進行全齡活動,跨媒體又跨地域的綜合展現與殊榮。

〔湯姆生馬雅各國際文化路徑〕之《相遇Ecounter》路徑月

(左)圖31:惡地學習影片。(中)圖32:張秀慈老師介紹《惡地共學:走進慢路的全齡學習七步曲》路徑月會。(右)圖33:張秀慈老師推介好書《愛與奉獻-他們與土地的故事》

張秀慈老師以都市計劃的專業角度,拉高大家的視野來思考台南與高雄兩大都市可發展的作為。以台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4F設有臺南名人堂,及館藏《愛與奉獻-他們與土地的故事》(圖33)為例,高雄是否也可以有以馬雅各為主,將跨幾世紀以來的相關人物譜表聯結出來,將傳教、醫療與教育各領域有重要貢獻的前人,紀念出來。

海外的部份,將蒐集馬雅各1873年發表的文章,將這些送回英國的史料及南島語族於1871年至1873年所發表與臺灣相關的文件研究出來。

二、走入社區

〈湯姆生馬雅各之路〉文化路徑,穿越了台南與高雄五個行政區(左鎮、內門、杉林、甲仙與六龜),從跨領域的角度而言,路徑上除了府城跨至高雄外,路上的各團體夥伴都有遇見,不論是公私立大學、社區大學、社區協會、工作室及各族群,陸續都共聚一堂。生態社王春智老師(圖34)帶著社團在五個行政區域都有所投入,活動常走入在地社區,例如從新化大目降經左鎮拔馬教會、崗仔林教會、308高地到木柵教會這段路線,除認識許多生態外,許多的發掘也常令我們驚艷。

〔湯姆生馬雅各國際文化路徑〕之《相遇Ecounter》路徑月

(左)圖34:王春智老師帶著社團伙伴投入〈湯姆生馬雅各之路〉踏查。(右)圖35:生態社遇見西拉雅背嬰女

這次月會活動時間是下午,當天上午我們先去左鎮踏查,遇見了西拉雅背嬰女(圖35),是否有更多的發現待我們去挖掘,更多的需要待我們去準備,更多的貢獻待我們去奉獻,讓我們不向空氣打拳,而是逐一紀錄做過與建構待做的,落實大家的理想。

 

[1] 〈利未記〉二十五章十節:「第五十年你們要當作聖年,在遍地給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這年必為你們的禧年,各人要歸自己的產業,各歸本家。」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