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風情畫】之二十八
從甲仙山到六義山 / 游永福
置頂照片:周富三老師帶隊進行生態調查,留影六義山三角點(游永福,2019)
關 鍵 字:甲仙山、熬酒桶山、六命山、六義山
分 類:山水
篩選理由:山形獨特,生態體系多樣
經 緯 度:120°34'15.00"E,23°05'11.13"N(三角點)
簡單敘述:
林務局管轄的六義山,海拔 783 公尺。山頂,有一顆三等三角點,編號為 5015 號;整座山,屬阿里山山脈的烏山山系,是甲仙區與臺南市南化區的界山。經過幾年來的調查,山區獲得記錄的植物,光是臺灣特有種就有石朴、小葉朴、疏花魚藤、臺灣肖楠、大葉楠、香楠、川上氏月桃、山香圓、山枇杷、三葉崖爬藤、玉山紫金牛、屏東木薑子、小梗木薑子、小芽新木薑子、土肉桂、內苳子、臺灣欒樹、臺灣魔芋、密毛摩芋、樟葉槭、長葉苧麻、臺灣百合與少葉薑等 23 種,少葉薑還是特有種中的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另有大葉捕魚木、光葉魚藤兩種;其他原生植物,則更多。資源,可謂豐富。
就以樟樹來說,臺灣光復一段時間,客家腦長呂風坤還在六義山從事製腦工作。
照片1:六義山綴滿露珠的小仙子餐巾(許淑卿,2009)
現況說明:
八八風災之後,政府政策趨向讓山林休養生息,只維修六義山步道,山區產業道路不再修復,所以植物的生長更加豐富。
歷史源流:
清乾隆元(1736)年,來自玉井地區的大武壠族人「甲仙」(Kah-sian,閩南語)越過南仔仙溪,來到東岸河邊埔地,亦即排剪社故地墾拓,這位善於溝通協調的領導者,是與內攸社朋友訂下每年農曆十二月,給付外來生活物資為代價的約定,讓族群得以在南仔仙溪與荖濃溪兩流域安居樂業。有了是項功勞,這塊排剪社故地乃被稱為「甲仙埔」,西面這座山也被呼為「甲仙山」而為紀念──甲仙山,是六義山的第一個名稱。
照片2:甲仙親水公園遠觀圓弧形的六義山(游永福,2013)
到了嘉慶六(1801)年,甲仙山又有「熬酒桶山」的稱呼,乃因山頂圓弧形,形似早期穀類酒的蒸餾桶。日大正四(1915)年甲仙發生「大正四年反」抗日事件,筆者推斷,日本官方為了紀念死亡警察官吏,將甲仙山命名為「六命山」(ロク メイ サン)(Roku-mei-san)(圖片1)。[1]而大正四年反時,我方也有六位義士命喪甲仙山,由於親友怕牽連不敢相認,且久而久之竟然忘記此事了,直到了民國五十(1961)年間,才為墾種的退伍軍人發現,鄉人竟也以「六命山」來稱呼──這,等於是日方與我方各自紀念自己從義的人員,歷史,真是弔詭!生命,也真是悲苦!
又到民國五十七(1968)年,臺灣省主席黃杰巡視南橫公路闢建工程,將「命」字換成「義」字,以慰烈士英靈,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