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陀的慈悲簡報-合併.png

【游永福散文雨】

佛陀的慈悲──也談舍利 / 游永福

前言:

只怕無道,不怕無廟──好個「道」與「廟」的對應啊!只是,世人視而不見,盡在枝節是是非非,真是太太太可惜!

學佛二十五年來,一直很注意「舍利」的相關報導,也隨緣瞻仰過一些舍利,但今日(九十、六、二十二),見到梁乃崇先生發表於華副的大作「舍利」,頗覺特別!文中梁先生敘述自己的父親去世,接著火化,然後撿骨時得舍利,親友由大悲轉為大喜的特殊經驗,相當生動!梁先生還為這個經驗下了註腳,他說:

「從這一次經驗,使我體會佛陀的慈悲,他創造出舍利,安慰了面對死亡痛苦的眾生,真是太了不起了!」

這「佛陀的慈悲」五個字,用得真正好!但是,「佛陀的慈悲」豈是一無條件?且看「舍利」一文的最後一段,便知端倪。

「也有人問:舍利是不是修行修得好的證據?我只能告訴大家,我的父親並沒有修行,也沒有學佛,他是天主教徒,有時會聽聽我講的佛理,也常常一個人安靜的坐在椅子上不說一句話,雖然佛理懂得不多,心倒是滿安靜的。」

一般來講,父親總難免會對兒子這麼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長!而我們這位可敬的天主教徒父親,不但沒這麼說,有時還會聽聽兒子宣講佛理,顯見父親,是肚大能容,分別心小;而「也常常一個人安靜的坐在椅子上不說一句話」,不正是少欲知足,內心清靜的展現嗎!父親的這幾個特點,與佛陀的性德是頗為相應的,所以能不修而行,不學而佛,與佛陀感應道交了!

而佛陀,不盡然全以「硬顆粒的舍利」來展現他的慈悲,也不盡然在人死後才展現他的慈悲,上項梁先生所述,父親生時的行誼,其實就是一顆顆渾圓光澤的舍利啊!只是粗心的我們,一直迷迷糊糊,視而不見罷了!

若我們沒大意,老是聽而不聞,定會發現,佛陀有時也用語言展現他的慈悲。約莫十年前,北部有位苦行僧,往生後金鋼不壞,全身舍利,媒體競相報導;可是,他活著的時候,曾經口出舍利──這舍利啊是五彩繽紛,且光照寰宇,卻少有人認得!為分享有緣人,謹恭錄於後,他說:

「只怕無道,不怕無廟。」

好個「道」與「廟」的對應啊!這「道」,若對農家言,是栽種;「廟」,則是收穫。對學子言,這「道」是用功,「廟」是成績。對窮追猛逐的人類言,這「道」是放下,「廟」則是自在。所以,「道」是主來「廟」只是客,而凡夫俗子的我們,卻常常讓主客易位,終日庸庸碌碌不得閒,甚至弄得雞犬不寧,人我苦不堪言!這叫佛陀,如何來慈悲?

民國九十(2001)年714《中華日報˙中華副刊》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