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置頂照片:〈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大門、茅草廳舍與排水溝〉,明治三十九(1906)年11月7日攝影-標示-浮水印.png

〔湯姆生馬雅各文化路徑〕深化甲仙埔之一

甲仙埔的樟腦會社與寄留人生 / 游永福

一、晚輩追憶先人,深情款款

來到甲仙埔寄留的樟腦從業人員,[1]在山區來來去去,哪裡有樟樹哪裡便是家,是一支在樟樹綠洲間游牧的族群。最後留下來的,有幾個家族成了甲仙政治與經濟的重要推手。回顧筆者2006831日出版的《甲仙文史記事》,第五輯〔甲仙記事簿〕之〈明治二十九(1896)年〉單元,有如下調查與兩則家族訪談:

是年,接管陳鼎順於大竹里苓雅寮的製腦權才一年的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向蕃薯寮撫墾署申請並取得樟腦製造權(《曾國明碩論:81》),然因侵犯了原住民與平埔族固有的狩獵場域而引發嚴重抗爭,製腦作業不得不中止。到了明治三十六(1903)年,會社再度取得製腦權後才又恢復──明治二十九年起的製腦作業,可說打開了桃竹苗的製腦從業人員及生意人進出本鄉的大門。此期間進入本鄉製腦且落地生根的,有明治三十三(1900)年從苗栗造橋來的曾阿祿先生(18751937),其公子曾恩枝老先生今猶居內芎蕉。」

「而進入本鄉做生意並落地生根的,則有翁朝先生。翁朝,乃今苗栗縣竹南鎮的閩南人,夫人則是同鎮的客家人,在日治第二年,亦即明治二十九年──正好是先生二十一歲時,夫妻倆隨著桃竹苗第一批製腦從業人員南下來到甲仙埔落地生根,就在今和安街4145號位置經營雜貨買賣生意,因待人和善所以頗受本地居民及桃竹苗同鄉歡迎。」[2]

置頂照片:〈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大門、茅草廳舍與排水溝〉,明治三十九(1906)年117日攝影

曾恩枝先生(19242008)說父親曾阿祿18841947「明治三十三(1900)年從苗栗造橋來的」;然而,筆者的民國一百年戶政調查,發現曾阿祿,是在明治四十二(1909)年九月二十一日,才轉寄留蕃薯寮廳楠梓仙溪東里阿里關庄埔角十一番戶,時間慢了九年。埔角,即今「五里埔」。

至於戶政資料裡的翁朝先生,是在明治四十(1907)年九月十七日,以雇人身份,轉寄留蕃薯寮廳楠梓仙溪東里阿里關庄四四三番地陳仲水方。夫人徐氏細妹,明治四十三(1910)年四月二十八日婚姻入戶,同日隨夫寄留地寄留。明治四十五(1912)年二月七日,轉寄留阿緱廳楠梓仙溪東里阿里關庄四四二番地。若以翁朝為甲仙第一世,其第四世後人,是一直不能認同戶政轉寄留時間與長輩說法慢了十一年的狀況。那麼,就來一探甲仙埔與樟腦產業的發展。

照片1:〈甲仙埔製腦地マガツン(Magatsun,蚊子只)棧道〉,明治三十九(1906)年11月7日攝影-標示-浮水印.png

照片1:〈甲仙埔製腦地マガツン(Magatsun,蚊子只)棧道〉,明治三十九(1906)年117日攝影

二、《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裡的甲仙埔與樟腦會社

蕃薯寮甲仙埔,於三年前之景況,惟二三戶農家之寒村散落其間耳。[3]──這是明治三十九(1906)年《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亦即在明治三十六(1903)年與之前,甲仙埔人口無多,沒有商機可言。及至三十六年創立的「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4]於明治三十七(1904)年十一月進駐甲仙埔掛牌經營。[5]當時的記錄,應該比今人《曾國明碩論》的調查與敘述更為貼近實況。再到明治四十(1907)年五月二十六日,甲仙埔已經蓬勃發展,日本人與本島人有4,898人之多,[6]人多好做生意,來自竹南的翁朝於九月十七日轉寄留甲仙埔,說明的確有好眼光。

翁家後人也質疑:家境不錯的長輩翁朝,竟然會寄留陳仲水戶下,而且當起「雇人」。其實,這正是入境問俗,在人生地不熟的甲仙埔藉著陳仲水的生意場累積人脈──亦可說明,翁朝不莽撞,是腳踏實地的有心人。而「夫人徐氏細妹,明治四十三(1910)年四月二十八日婚姻入戶,同日隨夫寄留地寄留」的戶政記載,亦否定了「明治二十九年──正好是先生二十一歲時,夫妻倆隨著桃竹苗第一批製腦從業人員南下來到甲仙埔落地生根」的訪談;百年好合是何等「大事」,戶政登錄應該準確。

到了「明治四十五(1912)年二月七日,翁朝一家轉寄留阿緱廳楠梓仙溪東里阿里關庄四四二番地」──這一番地,即「今和安街4145」,是自立創業的開始;在第二類地籍謄本裡,該番地是登錄為「東阿里關段肆肆貳之壹」。土地業主演變:明治三十九(1906)年,金娘;大正十四(1925)年,相續,劉龍通;昭和三(1928)年,賣買,劉龍秋;昭和九(1934)年參月貳六日,賣買,翁朝;昭和十三(1938)年九月叁日,相續,翁樹發;昭和十四(1939)年六月參日,賣買,洪有德。相續,即「繼承」。

東阿里關段四四二之一,是翁朝在甲仙購買的第四筆土地,顯示在昭和九(1934)年參月貳六日賣買之前,翁朝是以承租方式來開店;翁朝於昭和十三年九月叁日過世之日,即由翁樹發繼承。家境不錯的翁朝,何以來到甲仙埔沒有馬上置產?日本時代地籍謄本裡的「賣買」兩字,很有意思,亦即業主有經濟需求想「賣」時,有意願的人才有得「買」,也就是機緣是需要等待的。

照片2:(左)翁朝卸任前與保證責任甲仙信用販賣購買利用組合同仁合影,攝影時間:昭和十(1935)年9月(莊麗雪提供)(右)翁朝留影於保證責任甲仙信用販賣購買利用組合大門口(翁安利提供)-浮水印.png

照片2:(左)翁朝卸任前與保證責任甲仙信用販賣購買利用組合同仁合影,攝影時間:昭和十(1935)年9月(莊麗雪提供)。(右)翁朝留影於保證責任甲仙信用販賣購買利用組合大門口(翁安利提供)

翁家還有一筆東阿里關段四九四之一土地,原業主:劉支與劉啟明,昭和十(1935)年四月拾八日,競落許可決定,[7]取得者:翁樹發──這是翁樹發首次,也是唯一名下購買的土地。為何由翁樹發購買?且說昭和十年九月二十二日,翁朝因公私兩忙積勞成疾,不得不暫卸甲仙庄長重職以調養身體──此一「積勞成疾」,應該不是一天兩天造成,顯示到了昭和十年,翁朝身體已經走下坡,所以由翁樹發作主買下該地。接著昭和十一1936)年六月一日,翁朝與翁徐氏細妹,轉寄留翁樹發購買的這一東阿里關四九四番地──意味著翁朝創業於四四二番地,需要體力與耐力才好經營的本地山產和洋雜百貨店,此時也可能收攤了。

照片3:〈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甲仙埔製腦地後崛仔腦寮〉,明治三十九(1906)年11月7日攝影(徐宗懋提供,2022-10-12)-浮水印.jpg

照片3:〈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甲仙埔製腦地後崛仔腦寮〉,明治三十九(1906)年117日攝影(徐宗懋提供,2022-10-12

三、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甲仙埔影像

明治四十一(1908)年發行的《臺灣寫真帖》67頁,有〈臺灣採腦拓殖會社〉篇章;68頁,則有三張照片,真是難得。[8]篇章有「現に同會社の事業は腦灶千二百腦丁二千七十三人」文字,亦即「現在,會社擁有1,200個腦灶和2,073名腦丁」的報導,此一「現在」是指述哪一年呢?當時,願意來偏遠山區從事樟腦產業的腦丁,都是為了營生而來,經濟情況普遍不佳,難得有機會拍照,能出現照片必須有好機緣。

經過追查,在1906119日的《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裡有「前日,宮尾專賣局長及荒井泰治到甲仙埔,入深奧九里餘之簡仔霧附近周行視察。而該地製腦之業,其進步也日益,若漸奏厥功,則將來大有可望之事業也[9]的報導,這「前日」,亦即明治三十九(1906)年117原來,當時是帶了攝影官的臺灣總督府專賣局長宮尾與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社長荒井泰治,一起前來視察,難怪會留下照片;當然,照片拍攝的時間點也順利確認了。

三張照片有簡要標示,上:〈腦寮〉。中:〈腦丁作業〉。下:〈マガツン棧道。上與中,少了地名標示,一時難以確認拍攝地點。下,有マガツン」文字,這マガツン既是地名也是小社名,地圖與文獻有時以閩南語音記錄為「蚊子只」英文直譯為「Magatsun」,屬簡仔霧社(即今「卡那卡那富族」)範圍,地名現在稱為「瑪雅里」(即「民權部落」)。有一張標示了〈甲仙埔製腦地マガツン道路〉的明信片,因為印刷網點比較細,畫面比〈臺灣採腦拓殖會社〉篇章的三張照片清晰,但是棧道被記錄為「道路」,不精確,謹訂正並加註為〈甲仙埔製腦地マガツン(Magatsun,蚊子只)棧道〉。

照片4:〈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腦丁作業中〉,明治三十九(1906)年11月7日攝影(徐宗懋提供,2022-10-12)-浮水印.jpg

照片4:〈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腦丁作業中〉,明治三十九(1906)年117日攝影(徐宗懋提供,2022-10-12

另一張標示了〈甲仙埔製腦地後堀腦寮〉的明信片,影像正是三張照片裡的〈腦寮〉。後堀,閩南語全稱「後堀仔」(āu-khut-á);在《臺灣樟腦專賣志》裡,[10]時間點為明治三十八(1905)年的製腦地,有「西簡仔霧山,後堀仔」的記載,腦灶有35灶,日本人腦丁男39人女8人與腦丁小屋,確認了是今南化水庫,亦即臺南市南化區關山里範圍。筆者特將照片名稱訂正為〈甲仙埔製腦地後堀仔腦寮〉。

四、1907年的甲仙埔街區盛況

那麼,明治四十(1907)年五月二十六日,甲仙埔如何蓬勃發展呢?且看《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的市況報導:

蕃薯寮廳下,甲仙埔從來人家極稀,不過平埔蕃一部落。自三十六年以來,置採腦會社,該地亦與事業同發展。爾來日日人口增殖,最近調查人口,內地人男一千二百十一人,女千百八十六人;本島人男一千九百十一人,女六百九十人。戶數內地人九十六戶,本島人一百九十一戶。又料理屋,如目下有五軒,相應繁昌往來十分利便;其外飲食店三軒,旅館二軒;內地人營業雜貨屋五軒,本島人亦有十三軒,種種較便。藝妓二名,酌婦十七人,每夜絃歌不絕;四方環繞青山,而市街在於楠梓仙溪畔。觀其狀況,宛然如內地溫泉場無異云。」[11]

當時日本人與本島人,人數總計為4,898人,在街區與製腦地走動與工作,好不熱鬧與繁榮,乃能吸引生意人前來經營。民國一百(2011)年七月十二日,筆者得標的客家調查,甲仙埔總人口數也才1,937人,有的還是不在籍,亦即在外地工作或讀書哩。

民國一一二(2023)年41日專文發佈

 

[1] 寄留,即今「流動戶口」。

[2] 游永福著,《甲仙文史記事》(臺北縣:詩藝文出版社,2006),頁130-131

[3] 〈蕃薯寮製腦地近況〉《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雜報,03版,1906-11-09

[4]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臺灣寫真帖》,印刷者:東京市日本橋區數寄屋町一番地,田山宗堯。明治四十一1908)年十月十日發行。

[5] 〈擬設電信電話共用線〉,《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雜報,03版,1906-06-24

[6] 〈甲仙埔繁榮〉《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雜報,03版,1907-05-26

[7] 競落許可決定,即「土地拍賣許可書」。

[8] 同註腳3

[9] 〈蕃薯寮製腦地近況〉,《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雜報,03版,1906-11-09

[10] 松下芳三郎、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臺灣樟腦專賣志》(出版: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1924),頁143-144

[11] 同註腳4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