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置頂照片:游永福及其傾盡18年心力的著作《尋找湯姆生》(曾麗雲攝影,2019-10-29,游永福提供).jpg

【甲仙好客網路博物館】系列之八十八

〈專題〉航海時代湯姆生˙展現史詩企圖心──甲仙詩人游永福的軌跡 / 江明樹

尋找湯姆生,重新再現湯姆生,是游永福先生最吃力的工作。耗費了18載寶貴時間,「邊緣發聲,逆勢前進」,從中年進入了滄桑,進入了老年一道道皺紋。

置頂照片:游永福及其傾盡18年心力的著作《尋找湯姆生》(曾麗雲攝影,2019-10-29,游永福提供)

紮根甲仙,深耕甲仙文化,游永福以書寫帶動甲仙人的感情,召喚甲仙人投入熱愛湯姆生行列。凡是愛甲仙者必愛湯姆生,形成一個甲仙人的集體共識,甲仙愛鄉協會、甲仙形象商圈,連結出嗨翻天氛圍。《尋找湯姆生》,讓游永福成為網紅,勢如破竹。

2000年,游永福出版詩集《花邊剪刀》;2006年,出版《甲仙文史記事》;2019年,間隔了13年,終於出版《尋找湯姆生》。

游永福寫詩極早,高中就開始,然後出社會,經營有文化氣息的書局。邊做生意營生,始終跟文學創作掛勾,後來才轉入甲仙文史領域,一投入即沒完沒了。

照片1:(左)《花邊剪刀》詩集封面(游永福提供)。(右)《甲仙文史記事》專書封面(游永福提供).PNG

照片1:(左)《花邊剪刀》詩集封面(游永福提供)。(右)《甲仙文史記事》專書封面(游永福提供)

回顧詩人身份,早年執著熱情撰寫現代詩,刊登詩刊與副刊,曾經是其最愛,但看早期發表於刊物的〈詩樹〉:

無風,我們

向大地汲攝靈思

埋首構篇敲字

風起,我們

飄搖仰合

發表光影的詩[1]

發表於副刊的〈寒流〉:

昨夜好好睡

不記夢裡風強

抑或雨急

窗外

一山油桐

光了頭[2]

游永福的詩句這樣文青,振筆觸動文思禪意;古錐的詩行躍然,謬思飄向四方。讀詩產生共鳴,尤其是禪思的怡然自得,是一種與禮佛相關的信仰,還是長期素食尊重生命的實踐,引人逗思。〈詩樹〉〈寒流〉的意象,充滿《花邊剪刀》詩集之中,詩篇一貫含蓄優雅寧靜,不時興喧囂意象濃烈,走淡而有味的路徑,這是其風格,惟知音仍然很少。

只因投入甲仙文史,游永福放棄了高貴的詩人桂冠,從此不見詩篇一首一首出現;然而,歲月殘酷進入中年再進入哀樂老年,領取了老年年金,怎麼可能在66歲老境出版耗時18年無情青春歲月的《尋找湯姆生》,是耙梳研究趕走了詩思嗎?投入文史這一階段,莫非詩人詩思都跑走了,都消失無蹤了。

沒有的事,《尋找湯姆生》專書出版之後,相關邀約講座出現了一段文宣:

臺灣第一次被深情凝視,像情人一樣,是在西元18714月。有了這一深情凝視,島嶼的人文之美與風光之麗,終於浮現在細膩筆觸與聚焦鏡頭之上;筆觸與鏡頭,在在充滿濃醇感情。深情凝視者是來自英國的攝影家約翰˙湯姆生,為我們留下南臺灣海邊撈魚苗與內山地界弓箭捕魚兩種不同維生方式,還有地景、家屋、髮型、服飾等等精采樣貌,於是,臺灣的歷史有了不同的寫法。

這段引人側目、擲地有聲的散文詩,正是出自甲仙詩人游永福手筆,筆力仍然高超,不想參加者都會被誘惑。

展讀《尋找湯姆生》,瀏覽之後有了反思與反芻,從湯姆生1871臺灣線性文化遺產踏查研究裡,看到幾個面向:

1、大航海時代,從歐陸說起

2、美好的文史,在甲仙發光發熱

3、湯姆生的社區營造,行銷甲仙

4、湯姆生的象徵,歷史性交錯

5、一個社區文化工作者的貢獻

6、詩人的靈魂,語言的魅力

明朝鄭和下西洋,時間是在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也就是28年時間馳騁海洋;鄭和,是道地十五世紀的航海家。大約稍後,歐洲的航海路線,航海貿易,史稱大航海時代,跨越更遠更寬闊的海洋。跟臺灣有關係的荷蘭殖民時期,是在16241662年,共38年。交代這時期後,英國工業革命誕生,瓦特在十八世紀1776年成功製造出第一台可商業運轉的新型蒸氣機,架設在工廠,動力是人工的數十倍;架設在船上,取代傳統的風帆人工,誇張的說法是日行百千海浬。因此,五大洲成為歐洲白人殖民的天下,傳統帝國一一瓦解被歐洲海權取代,進而為船堅炮利的強權國家所主導與宰制。

照片2:(左)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日本籍天江喜久副教授,帶領研究生團隊、家屬,走訪荖濃黃家。(右)離開黃家之後,轉往荖濃溪谷踏查(天江喜久提供,2020-07-04).PNG

照片2:(左)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日本籍天江喜久副教授,帶領研究生團隊、家屬,走訪荖濃黃家。(右)離開黃家之後,轉往荖濃溪谷踏查(天江喜久提供,2020-07-04

湯姆生(1837-1921)與馬雅各(1936-1921),都是英國蘇格蘭愛丁堡人,兩人只差一歲,素不相識,卻在廈門一見如故。湯姆生聽了馬雅各的講述而心動,乃有了一趟南福爾摩沙之行。187142日,馬雅各引領湯姆生來到臺灣打狗;411日,一行人進入拔馬,接著途經崗仔林、木柵、柑仔林、瓠仔寮、甲仙埔、荖濃、六龜里、枋寮、火山,於417日再回到木柵,此行留下非常豐碩的照片與文字報導。湯姆生能有如此成果,乃因馬雅各1865年即來到臺灣,以醫療宣教仁慈經營,為長老教會紮穩根基,大受住民尊敬與歡迎;馬雅各的朋友,就是大家的朋友,所以湯姆生乃有了走訪與拍照的方便。

游永福的《尋找湯姆生》類似博士論文,內文探索西方冒險家在臺灣與大航海時代留下的印記,足以讓愛好者咀嚼思索,也就是回到當時遭遇的難題與危險。一趟南臺灣內山地界之旅,除了助手阿洪,還僱請挑夫搬運濕版攝影笨重器材。湯姆生曾在新加坡成立攝影工作室,除了以人像攝影營業賺錢,更把攝影器材搬到室外,拍攝野外風景,特殊的山山水水,包括甲仙的「白雲仙谷」。在1871年代,濕版照相機是最高級的相機了,現代人無法想像這樣的照相機、玻璃板、化學藥劑、行動暗房、簡單衣物與乾糧等行李有多重,游永福追蹤重量在兩百公斤以上,屬重裝備行程。除此,一行人還要翻山越嶺,更有原住民馘首的危險,挑戰與難度確實超高。

照片3:2016年9月3日,游永福與劉克襄一起參與解說員培訓課程留影(游永福提供).jpg

照片3201693日,游永福與劉克襄一起參與解說員培訓課程留影(游永福提供)

湯姆生結束南臺灣之旅之後,於1873年撰寫了一篇臺灣的專題報導,書寫內容一部份有誤,游永福在專書裡予以改正。而前面提到的幾個地名,在1871年仍是生、熟番交雜之處,仍有生番馘首。葉石濤有一篇〈馘首〉小說,就是描寫生番出草馘首的恐怖場景。是故,湯姆生能安全進出,留下精采照片與報導,可說非常珍貴。

照片4:(左)徐和妹阿嬤典藏的長輩本島庫褲。(右)徐和妹阿嬤穿好了本島褲(游永福攝影與提供,2011-10-26).PNG

照片4:(左)徐和妹阿嬤典藏的長輩本島庫褲。(右)徐和妹阿嬤穿好了本島褲(游永福攝影與提供,2011-10-26

湯姆生這些老照片,潘英使用,石萬壽使用,陳春木使用,劉還月使用,劉克襄使用,而成為臺灣史顯學的一部份。照片裡的拼布服飾美學,游永福在《尋找湯姆生》專書中予以詳細說明與解讀;另有平埔服飾與客家服飾的分析,成為研究個案,不可多得。最能看到游永福努力的,是湯姆生照片、臺灣堡圖與目前照片的今古對照,一一比對,進而找出真相。另外,還有場景替換的變革,如以前的茅草屋成為磚瓦房,再變為鋼筋水泥結構;如原是竹林,現在是樹林,昔日風景與此時景致全然不同;如撈捕虱目魚苗與撈捕日本禿頭鯊,網具類似。《尋找湯姆生》書中有「本島褲」的解說,[3]讓我想起小時候,大人或老人會講「本島鯽仔」、「本島樹仔」,這「本島」,乃是指述臺灣原生種或臺灣特有種物種;就樹木來說,臺灣欒樹、臺灣杉木(即香杉)都是。

十八年歲月畢其功於一役,之後,培養年輕一代接棒是重點;也期待原本是詩人的游永福再執詩筆,替甲仙留下更多詩篇,尤其是有了文史厚度的學養累積,更能寫出50100行的好詩或史詩來。

《尋找湯姆生》得以完成,甲仙愛鄉協會、甲仙形象商圈、旗美社區大學與工作伙伴,當然還有國內外學者專家,都提供助力共襄盛舉,游永福都在書中敬致謝意,展現不居功的修養。至於關上普門書局店門,全力進行田野調查,導致存款數在四位數與五位數之間浮動的緊繃景況,聽入新書發表會來賓耳中,讓人悸動又感動!

詩人游永福,以小而美的素樸詩心,見證湯姆生的攝影藝術與旅遊報導,誠為可貴。而《尋找湯姆生》力作持續發燒,至今已經銷售近4000本,真是可喜可賀。只是,詩人作家與文史工作者,大家各忙各的,彼此幾乎相忘於江湖,再見面時頭髮皆已霜白,真是歲月催人老啊!所以,想做、該做、能做的事,有請馬上行動,而無遺憾。

 

[1] 游永福原發表於《高縣青年》197期(1989928日),後收入氏著《花邊剪刀》(2000)(臺北縣:詩藝文出版社,頁143)。

[2] 游永福原發表於《聯合報˙聯合副刊》(1999519日),後收入氏著《花邊剪刀》(頁162)。

[3] 游永福,2019年,《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85)。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uumen2727 的頭像
    puumen2727

    日照甲仙埔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