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置頂照片:大雄寶殿銜接右伸手轉角處,廣欽老和尚盤坐藤椅上,身上灑滿陽光,眾弟子與信眾,或站或跪或合掌,環侍在側(江元秋攝影,1986-02-11).jpg

【游永福散文】之二十八

廣欽老和尚圓寂前兩天 / 游永福

高雄市桃源區很獨特,轄區分南北兩處,中間間隔了六龜區寶來里,於是南處的建山里成了桃源區名符其實的「飛地」。在飛地台20線北側,有一棟莊嚴廟宇,叫做「妙通寺」。妙通寺,地處高雄市桃源區建山里範圍,地址卻是「高雄市六龜區寶來里寶建路62號」,所以妙通寺,也名符其實是寶來里的飛地。

置頂照片:大雄寶殿銜接右伸手轉角處,廣欽老和尚盤坐藤椅上,身上灑滿陽光,眾弟子與信眾,或站或跪或合掌,環侍在側(江元秋攝影,1986-02-11

地圖:桃源區建山里範圍與妙通寺位置地圖(文字標示:游永福).PNG

地圖:桃源區建山里範圍與妙通寺位置地圖(文字標示:游永福)

妙通寺寺裡有位人稱「果子師」或「水果師」的師父駐錫;師父因為在山區修行期間僅以野生水果維生,而得此名號。

這位水果師,即「廣欽老和尚」18921986)是也,於「清光緒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誕生於福建省惠安縣黃姓家中。因家境清寒,其兄無錢娶妻,師四歲,父母將其賣至晉江縣城南門外李家作養子,父李樹,母林菜。師自幼即體弱多病,惟宿具慧根,隨母奉佛茹素。稍長,養父母相繼去世,所遺田地,近親覬覦之。師深感世事無常,頓萌出家之念,遂將田地分送近親,投泉州承天寺出家。[1]

老和尚是「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年五十有六,於農曆六月十五日由廈門乘英航號輪船渡海來台。[2]

於七十三年七月起駐錫妙通寺的老和尚,到了「七十四年歲末,師以看承天禪寺之大悲樓建築為名,急欲返北,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由傳悔法師南下,二十六日迎師回承天寺,北部四眾聞訊莫不蜂擁以至,次年正月初一清晨,師召集各分院負重任之弟子及承天寺大眾,一一囑咐,並言圓寂後火化,靈骨分別供於承天寺、廣承岩、妙通寺三處。早齋後即示意欲返妙通寺,眾以師意既堅,不敢強留,即送師南下。師抵妙通寺後,日以繼夜念佛,有時自己親打木魚並囑弟子一起念佛。初五,師瞻視清澈,定靜安詳,毫無異樣。午後二時左右,忽告眾曰「無來亦無去,沒有事」之語,並向徒眾頷首莞爾,安坐閉目。少頃,眾見師不動,趨前細察,乃知師已於念佛聲中,安然圓寂。[3]

文字中這一「無來亦無去,沒有事」偈語,是以國語音記錄,老和尚慣用「鶴佬話」,亦即「閩南語」,所以應該念做「無來也無去,無代誌」(Bô-lâi ā bô khìbô-tāi-tsì)──這是老和尚慈悲,留給世人的最後偈語,字詞淺白,內涵卻頗耐人尋思。

照片1:照片從背後拍攝,只拍得廣欽老和尚後腦杓,眾弟子與信眾大多合掌,雙層山門就在前方;上頭的「同登彼岸」,是不忘眾生的慈悲與期許(江元秋攝影,1986-02-11).jpg

照片1:照片從背後拍攝,只拍得廣欽老和尚後腦杓,眾弟子與信眾大多合掌,雙層山門就在前方;上頭的「同登彼岸」,是不忘眾生的慈悲與期許(江元秋攝影,1986-02-11

巧合的是,就在老和尚圓寂前兩天,即民國七十五(1986)年211日,亦即春節初三日上午,甲仙江元秋,因為夫人的二姊皈依老和尚,所以一家人前來妙通寺走春,並參拜老和尚,而留下了老和尚圓寂前兩天的身影,彌足珍貴!只見,大雄寶殿銜接右伸手轉角處,老和尚盤坐藤椅上,身上灑滿陽光,眾弟子與信眾,或站或跪或合掌,環侍在側。另一張照片從背後拍攝,只拍得老和尚後腦杓,眾弟子與信眾大多合掌,雙層山門就在前方;上頭的「同登彼岸」,是不忘眾生的慈悲與期許。

世壽九十有五的老和尚,就這樣「無來也無去,無代誌」瀟灑圓寂了,作為佛弟子的筆者,能不有所警惕!能不有所覺悟嗎?

 

[1] 〈廣欽和尚生平簡介〉,承天禪寺,網址:https://www.ctbm.org.tw/article_detail/6.htm2022-12-28瀏覽

[2] 同註腳1

[3] 同註腳1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