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生馬雅各文化路徑〕深化甲仙埔之七
觀音佛祖的土地──甲仙觀音菩薩寺沿革 / 游永福
壹、前言
分身自大崗山超峰寺的甲仙埔「觀音佛祖」,耆老說已經有百餘年歷史,然而,竟然沒有留下一塊石碑、一篇廟史,以及相關器物或文書,就連《甲仙鄉志》也沒有記載!
或許是機緣成熟,長期關注甲仙樟腦產業發展的筆者,於民國一一一(2022)年8月13日起,至一一二(2023)年10月13日止,優哉游哉自力進行日本時代樟腦會社,購置甲仙街區土地的第二類地籍謄本全面調查,[1]意外發現明治四十二(1909)年10月22日,觀音佛祖竟然是甲仙東阿里關段0444-0001地號的業主。驚喜之餘,乃深入統整戶政資料、檢索《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及進行耆老訪談,嘗試應用這些點點滴滴片段資料,拼湊出觀音佛祖來到甲仙埔與之後發展的曲折故事。
置頂照片:典雅素樸甲仙觀音菩薩寺之外觀(左)(游永福攝影,2023-03-02)。內觀(右)(游永福攝影,2024-04-14)。
圖片1:(右)高雄市旗山地政事務所的東阿里關段0444-0001第二類地籍謄本-業主權事項欄之保存登記,業主為觀音佛祖;管理人為沈清江。(左)0444-0001地籍謄本-表題部之表示欄,土地位址為楠梓仙溪東里阿里關庄四四四番之壹。
貳、擁有土地的觀音佛祖
觀音佛祖的土地,地號為東阿里關段0444-0001,記錄如後:
甲區(業主權),順位番號:
壹番附之壹:
事項欄:保存。受附:明治四拾貳年拾月貳拾貳日,第壹五六壹號。業主:觀音佛祖。管理人:楠梓仙溪東里阿里關庄五○○番地,沈清江。右登記ス。石井(蓋上登錄者橢圓形印章)。
壹番附記壹號:
管理人變更。受附:大正五年拾壹月壹日,第貳四七六號。原因:前管理人沈清江死亡,ニ付選任。管理人:楠梓仙溪東里阿里關庄五五○番地,劉登。右登記ス。高木(蓋上登錄者橢圓形印章)。
表題部(土地表示),表示番號:
壹番。表示欄:明治四拾貳年拾月貳拾貳日受附,楠梓仙溪東里阿里關庄四四四番之壹,建物敷地:四厘八毫,右登記ス。石井(蓋上登錄者橢圓形印章)。
從地籍謄本的記錄,觀音佛祖最早辦理土地保存登記的時間,為明治四十二(1909)年10月22日,管理人為居住於楠梓仙溪東里阿里關庄五○○番地的沈清江。土地位置:楠梓仙溪東里阿里關庄四四四番之壹;地目:建物敷地;地積:四厘八毫。負責登錄的官員,依據印文,姓名為「石井」。到了大正五(1916)年11月1日,管理人有了變更,原因:前管理人沈清江死亡「ニ付選任」,亦即「につけ選任」,整句翻譯成中文為「由於沈清江死亡而選任」。[2]新的管理人,為居住於楠梓仙溪東里阿里關庄五五○番地的劉登。負責登錄的官員,依據印文,姓名為「高木」。
此一新任管理人,是出生於光緒八(1882)年1月3日,居住於過溪仔,亦即今和安里竹山巷的劉登,也正是退休郵差劉昭學的祖父。[3]劉登任職第十年,亦即到了昭和元(1926)年7月19日死亡。劉登死亡之後,並未出現新的管理人。
參、光復後,觀音佛祖的土地權利憑證繳驗申報
到了光復,「依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於民國35年4月5日發布之『所有權利人應申報公告』,規定自同年4月21日起開始辦理土地權利憑證繳驗申報,惟嗣後行政院始於同年12月3日發布『臺灣地籍釐整辦法』,做為辦理臺灣土地總登記之法源依據。翌年5月2日發布『臺灣省土地權利憑證繳驗及換發權利書狀辦法』,規範土地權利憑證繳驗之程序、期限、應繳付憑證種類及得申請土地權利種類等事宜」[4]的規範,觀音佛祖擁有的土地,地籍資料記錄如後:「登記號數」第肆貳貳號。此一資料「土地標示部」欄有記錄,收件日期:民國三五(1946)年六月一四日。土地,是座落於地號:東阿里關肆肆肆之一;地類:壹;地目:建;等則:柒參。地積,臺制與公制並列登錄,臺制:零甲零分肆厘捌毛零系(換算坪數為140.832坪);公制:零公頃零肆公畝陸陸公釐(換算坪數為140.965坪)──這樣的土地面積,尤其是建地,不算小了。
資料的「所有權部」欄,有收件日期:民國三五(1946)年六月一四日;登記日期:民國三六(1947)年五月二一日。收件與登記日期落差將近一年,顯然是經過詳細查證與審核而做成決議。而土地的所有權人姓名,是登錄為「觀音佛祖」,性別:男,年齡與職業紀錄從缺;籍貫:高雄縣;住址:高雄縣旗山區甲仙鄉東阿里關五五○番(遺漏了「地」字)。所有權狀,是登記為「甲字一一八八號」──依據「備註」顯示,該地籍,是由當時三八歲,職業「農」,居住於「高雄縣旗山區甲仙鄉東和村九號」的潘赤牛「代申報」。出現「代申報」情況,乃因當時欠缺管理人。而潘赤牛,時任甲仙鄉西村村長,以及民國三十五年12月20日至三十七(1948)年5月的甲仙鄉第一屆鄉民代表會主席;日本時代,還曾任甲仙庄壯丁團團長。[5]亦即潘赤牛屬地方頭人級人物,特別關注地方事務。
圖片2:高雄市旗山地政事務所光復後東阿里關段0444-0001第二類地籍謄本觀音佛祖地籍謄本截取。
肆、沈清江參與大正四年反
潘赤牛的「代申報」,讓我們瞭解到管理人很重要;且管理人的行誼,攸關觀音佛祖的發展,所以沈清江的身家是需要追蹤的。就在大正四(1915)年,時年35歲的沈清江,因參與民間口中的「大正四年反」,亦即《甲仙鄉志增修初版》記錄的「甲仙埔事件」,被判處死刑,可惜鄉志第80頁沒有留下沈清江參與反日活動的細節與英勇事蹟。[6]那麼,沈清江有沒有後代可以聞問?在鄉志同一頁「遺屬及概況」欄,沈清江有「子陳有順住西安村」的記錄,惟經追查,阿里關庄故耆老陳有福(1932~2020)這麼說:「陳有順,是我親二伯陳好的兒子。」這麼說來,沈清江恐無後人──也難怪,甲仙鄉公所編印的《為民服務手冊》之〈高雄縣甲仙鄉各村電話通訊錄〉裡,整個甲仙鄉只登錄一位外地嫁過來,及一位大陸來臺男性退役護理人員,總計兩位沈姓鄉親,而沒有在地沈姓家族出現。[7]
圖片3:左、右:「沈清江死刑執行報告(臨時法院)」(1915-11-01),典藏號:00002397003。
而在大正四(1915)年10月27日的判決書裡,臨時法院登錄的沈清江居所為:楠梓仙溪東里阿里關庄五○○番地之一,這與地籍謄本有「之一」的小落差;職業,則為:農(圖片3,右)。[8]死刑,則於同年11月1日執行(圖片3,右),[9]在沈清江執行死刑之後一年,才選任新的管理人。
會間隔一年,應該與被判死刑的沈清江,生前管理的觀音佛祖四四四番之壹番地,一直有警察官吏定期巡察有關,大家當然不想被牽連。而劉登在昭和元(1926)年7月19日死亡,之後並未出現新的管理人──這,或許也與警察官吏持續不斷巡察有關吧。
沒有管理人的觀音佛祖,一切都平順嗎?
伍、寄留、藏神、出關與爐主奉祀
世事自有因緣。來自苗栗的客家腦丁家族後人劉士賢,知道筆者長期從事甲仙樟腦產業研究,特別提供家族戶政資料做為參考──此一支持文化的熱忱,令筆者無限感動!
檢視劉家戶政資料,發現昭和六(1931)年10月27日,戶主劉阿祿(劉士賢的曾祖父)來到觀音佛祖的四四四番地寄留,一起寄留的有劉阿祿夫人劉郭氏泉妹。於是,觀音佛祖需要人力從事的清潔、燒香與奉茶等等工作有人擔當了;而不知以何因緣得以在此寄留的劉家,算是與觀音佛祖結下了善緣。到了昭和十四(1939)年12月5日,劉阿祿次男劉瑞源也一起寄留。
必須一提的,是昭和十二(1937)年12月1日,臺灣神職會發表「正廳改善實施要項」,企圖主導並統一全臺灣的「正廳改善運動」。[10]甲仙,有不少家庭被迫改拜日式神龕,廳中原有神像若未及時收藏則被集中焚燒銷毀;焚燒神像所在,位於甲仙今林森路二巷8號吳祥雲(1923~2024-08-13)老先生屋前空地。
此時,觀音佛祖聖像,有幸由資深信眾楊臺(1880-1945)小心藏匿於甲仙郊區油礦溪旁,亦即故劉義雄阿公劉基文所屬東阿里關段572番地田埂隱密處;楊臺的外孫女陳秀鳳(1936~)說該地地名為「鹹土仔」,位於今高130市道右側;會稱呼「鹹土仔」,乃因該地土質是鹹的。[11]藏神期間,四四四番地,由寄留的劉阿祿一家守護著。
(左)地圖1:昭和十二(1937)年12月起至昭和二十(1945)年止,觀音佛祖聖像藏匿於東阿里關572番地(黃色標示)。(右)照片1:東阿里關572番地高130市道右側入口(游永福攝影,2023-07-08)
民國三五(1947)年10月1日,甲仙戶政資料重新登錄,劉阿祿一家的「初次設籍」,住址登記為甲仙鄉西安村七鄰二戶。民國三六(1947)年5月21日,原阿里關庄四四四番地,地政單位變更登錄為高雄縣旗山區甲仙鄉甲仙村四四四號,與戶政單位記錄有落差。
此時,觀音佛祖聖像由楊臺孫子楊隆旺(1924~1998)從藏匿處取出,因為臉部略有蛀蝕,服裝也破損,所以送去旗山雕刻店重新粉面並製作新的服裝。而原阿里關庄四四四番地,劉家已經擴大使用,所以楊隆旺乃以爐主身份,將修復完成的觀音佛祖,奉祀於東安村和平巷15號自宅。[12]如是到了民國四五(1956)年6月21日,和平巷15號房屋與土地有了買賣移轉;楊隆旺,則移居西安村光明巷,住所今為文化路43號,持續奉祀觀音佛祖,堪稱功德主。
陸、觀音佛祖何時來到甲仙埔
地籍登錄裡的業主「觀音佛祖」,在辦理土地保存登記的明治四十二(1909)年10月22日,其管理人為沈清江。沈清江就義之後,大正五(1916)年11月1日,劉登「ニ付選任」為新的管理人。從「ニ付選任」用語,推想當時應該有「觀音佛祖會」的信眾組織,且管理得法而擁有土地;當然,能擁有土地不是一天或兩天的事,那麼,觀音佛祖是何時來到甲仙埔呢?或許可從明治四十一(1908)年5月5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的〈南樵筆談 / 打煞〉[13]之報導探知一、二:
前年蕃薯藔廳管內,有甲仙埔為本島出腦之所,故有志者於該地設立腦局。自開啟後,工人四方雲集,其自遠而來者多不服水土,疾病纏綿。愚者以為近山多煞,故工人大半得病,若不祭煞,工人死不敢往。而當局者不得已因而隨俗,擇日祭煞。故特招臺南市內坐花樓樓主李楊包辨致祭事件,代請本處官音一臺,北妓五名、鼓□和尚數名、巫師三名,到山祭煞。開祭之日,熱鬧非常,巫師即登地施行法術。及至祭罷,乃書符百枚,授製腦之人。以為得此符可保無病,工人爭先得之為快,放謝禮一百圓外再加工二圓以謝之。
報導文中有「代請本處官音一臺」用詞,如果「官音」,亦即「觀音」,是樓主李楊從臺南市請來的,記者應該會直接寫為「代請官音一臺」而無須加上「本處」兩字;更重要的,記者是從甲仙埔發出報導,所以「本處」兩字,明顯是指述甲仙埔──這讓我們知道,在明治四十一(1908)年,甲仙埔就有「觀音」的奉祀,而甲仙埔有歷史的觀音,就只「觀音佛祖」這一尊。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觀音佛祖能在甲仙埔有所發揮並受到肯定,少不了歷經數十寒暑的佛光普照;時間往前推移數十年,已經是清朝時期了。
依據陳秀鳳講述:「觀音佛祖是分身自大崗山超峰寺,若情況允許,常有回寺進香的活動。」關於大崗山超峰寺,得從寺裡的觀音殿談起,這觀音殿是由臺灣知府蔣允焄捐款,興建於乾隆二十八(1763)年,主祀同一時間從浙江普陀山奉迎來臺的觀世音菩薩。[14]這一來自普陀名山的觀世音菩薩,願意分身來到僻處山間的甲仙埔,想必與庄民有莫大且深厚的因緣,所以能廣受景仰實屬自然。
柒、四四四番地寄留戶的變動與地籍重測
一起寄留觀音佛祖四四四番地的劉阿祿、夫人劉郭氏泉妹及次男劉瑞源,到了臺灣光復後的民國四十二(1953)年11月有了異動,劉瑞源分家了,於西安村忠義巷35號之1創立新戶為戶長;過了三個月,亦即民國四十三(1954)年2月18日,劉阿祿死亡,夫人劉郭氏泉妹遷居兒子劉瑞源家;又到民國四十九(1960)年5月,劉瑞源遷移新購置的今和安街81號。而也是民國四十九(1960)年,四百四十四番地原址,即今和安街69號,則有劉瑞源姻親呂崢嶸居住,並開設了「瑞嶸五金建材行」。
照片2:觀音佛祖土地上的「瑞嶸五金建材行」(游永福攝影,2023-03-02)
地圖2:(左)地籍圖灰色標示部分,為觀音佛祖所屬甲仙段477、477-1、477-2、477-3、477-4總計五筆地號。(右)觀音佛祖的甲仙段477等五筆地號截取圖。
民國八十二(1993)年5月,地籍重測,到了6月11日重測成果公布了,原「東阿里關肆肆肆之一」地號,調整登記為「甲仙段肆柒柒」號,且依據土地上現有建物基地,分割為:477、477-1、477-2、477-3、477-4,總計五筆。
檢視地籍謄本,從明治四十二(1909)年10月22日起,至民國八十二(1993)年6月11日地籍重測完成為止,東阿里關肆肆肆之一地號的業主權,都沒有「賣買」與「買賣」變更的記錄,[15]亦即都屬觀音佛祖所有。
捌、劉建芳鄉長領銜糾集、交換土地與興建廟宇
且回顧光復後的觀音佛祖,由於「信徒散逸,凝聚無方」,所以一直沒有辦理寺廟登記,將來要興建廟宇只會越來越困難。在油礦巷,於民國五十八(1969)年完成寺廟登記,也恭奉觀音媽的白鶴寺,其信徒大體與觀音佛祖信徒重疊,所以民國八十二(1993)年,時任鄉長的劉建芳、農會總幹事曾景星,以及徐壬財、潘建雄、楊盛恩、葉勝財等等委員,乃一起出面糾集,接著開會討論,最後決定觀音佛祖與白鶴寺合併,期望藉助白鶴寺的名義與基礎,來推動觀音佛祖土地的管理與後續廟宇的興建,將來廟宇興建完成,再開大會討論:白鶴寺,該以「甲仙埔觀音佛祖廟」或「甲仙埔觀音媽廟」?或是其他更合適名稱,來變更登記。這位劉建芳鄉長,父親是劉瑞源,祖父劉阿祿,兒子劉士賢;說來,劉家的確與觀音佛祖結下了深厚善緣。
至於白鶴寺,也沒有留下石碑、廟史、相關器物或文書;第二類地籍謄本,觀音媽也沒登錄土地,難以確認分身自何處與發展歷史。
照片3:典雅素樸甲仙觀音菩薩寺之外觀(左)(游永福攝影,2023-03-02),內景(右)(游永福攝影,2024-04-14)。
在觀音佛祖與白鶴寺合併後,仍以白鶴寺管理人徐壬財為共同管理人,亦即劉登在昭和元(1926)年7月19日死亡後,間隔了67年才又出現新的管理人。接續徐壬財者為羅明龍,接著為潘世文,於是在歷任管理人與所有委員持續協調與努力下,瑞嶸五金建材行第二代老闆呂學正同意以地換地,是以五金行所有,位於「市外桃源大樓」,亦即在地人習稱的「十三樓」西南側的「甲仙段74號」土地,來進行交換。地坪只有130坪,但觀音媽仍然慈悲應允;民國一○五(2016)年2月1日,由潘世文具名,同時完成了兩筆土地管理人的變更登記。完成登記同時,以白鶴寺委員為班底的「甲仙埔觀音媽廟興建委員會」也宣告成立,第一任主委為呂學正,東、西、和三里里長副主委。後來呂學正往生,眾人皆推辭,新任主委一時難產,但熱心的總務林德寰持續推動興建相關工作,於民國一○五(2016)年11月3日取得建築執照。規劃中的建築地積約35坪,所以挑高廟宇,只會是個典雅素樸的建築。[16]籌建過程中,潘世文因病於民國一○七(2018)年1月21日往生,彌留之際,囑咐其內人徐淑鈴要接下其未完成的任務,於是,徐淑鈴接任管理人至今。
在眾多大德信眾共襄盛舉努力下,確定以「甲仙觀音菩薩寺」為名的觀音佛祖典雅素樸建築,於民國一○八(2019)年2月23日申請建物所有權登記,民國一○九(2020)年2月18日獲得權狀發放。此期間,還於民國一○八(2019)年8月13日,獲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核准使用執照變更為「寺廟用途」。寺廟登記,則於民國一○九(2020)年2月7日完成。觀音佛祖與白鶴寺觀音媽,同殿奉祀。
玖、結論
回顧筆者第陸單元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觀音佛祖能在甲仙埔有所發揮並受到肯定,少不了歷經數十寒暑的佛光普照;時間往前推移數十年,已經是清朝時期了」的推論──可以確認觀音佛祖在清朝時期,已經進駐甲仙埔。也因此在明治四十二(1909)年10月22日,日本官方進行土地保存登記時,觀音佛祖能成為甲仙東阿里關段0444-0001地號的業主。
而沈清江壯烈犧牲之後,於大正五(1916)年11月1日「ニ付選任」劉登為新管理人,曝光了當時有「觀音佛祖會」的信眾組織。劉登任職第十年,亦即到了昭和元(1926)年7月19日死亡,之後並未出現新的管理人,亦即信眾組織未能發揮功能。所以光復之後,觀音佛祖的地籍,只能由三八歲,職業「農」,居住於「高雄縣旗山區甲仙鄉東和村九號」,當時擔任甲仙鄉西村村長的地方頭人潘赤牛代申報,確定土地權的延續。
又到民國八十二(1993)年,觀音佛祖的發展出現了曙光,家族與觀音佛祖結下深厚善緣的鄉長劉建芳,與眾委員出面糾集,接著開會討論;然後在歷任共同管理人徐壬財、羅明龍、潘世文,與所有委員持續協調並努力下,瑞嶸五金建材行第二代老闆呂學正,同意以地換地。於是「甲仙段74號」土地,於民國一○九年(2020)有了「甲仙觀音菩薩寺」典雅建築出現。
係出普陀名山的甲仙埔千手千眼觀音佛祖,經歷了起伏波折,終得繼續尋聲救苦、慈愍眾生、廣利人天,成為護佑土地、安定人心與和樂甲仙的萬世公廟。都說甲仙寶地山靈水秀,寺院與廟宇特多,觀音佛祖接下來要如何展現慈悲與特色,有待管理人與眾委員集思廣益。
教育向來是立國根本,或許,可以信仰與教育結合,亦即甲仙觀音菩薩寺累積的善款,除了必須之用,可提撥成立獎學基金(情況允許時,還請持續提撥),好佛光普照甲仙偏鄉的清寒學子,亦即栽培與鼓勵清寒學子──就甲仙來說,這應該是最具開創性也最有意義的作法了。
本文與《高雄文獻》第14卷第2期(2024年12月)同步發表
[1] 自力調查,沒有承接政府案件的時間限制與窘迫,所以說優哉游哉。
[2] 謝謝審稿委員提供日文與中文翻譯。
[3] 感謝劉登後人劉昭學先生提供資料。
[4] 姚智源著,《各類地籍登記簿冊設置沿革》,〈壹、人工登記簿冊建置沿革(日據時期迄今各類地籍人工登記簿冊)〉,「六、光復初期土地登記總簿(含共有人名簿)」,臺北市政府地政局,https://epaper.land.gov.taipei/Item/Detail/%E5%90%84%E9%A1%9E%E5%9C%B0%E7%B1%8D%E7%99%BB%E8%A8%98%E7%B0%BF%E5%86%8A%E8%A8%AD%E7%BD%AE%E6%B2%BF%E9%9D%A9(2024-04-09瀏覽)
[5] 潘赤牛,《甲仙鄉志增修初版》(高雄縣甲仙鄉公所,2009年5月),頁296。
[6] 總編修:劉建芳,執行總編輯:(郭銘松)、吳家瑛,《甲仙鄉志增修初版》(高雄縣甲仙鄉公所,2009年5月),頁80。
[7] 〈高雄縣甲仙鄉各村電話通訊錄〉,《為民服務手冊》(高雄縣甲仙鄉公所編印,2009),頁19-74。
[8]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沈清江死刑執行報告(臨時法院)」(1915-11-01),典藏號:00002397003(頁19,圖片2:右)。https://onlinearchives.th.gov.tw/index.php?act=Display/image/1765996=O92vOF#ugA1(2024-02-01瀏覽)。
[9]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沈清江死刑執行報告(臨時法院)」(1915-11-01),典藏號:00002397003(頁18,圖片2:右)。https://onlinearchives.th.gov.tw/index.php?act=Display/image/1765996=O92vOF#Jr51(2024-02-01瀏覽)。
[10] 蔡錦堂著,〈日據末期臺灣人宗教信仰之變遷──以「家庭正廳改善運動」為中心〉,《思與言》(第29卷第4期,1991),頁77。網址: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retrieve/148382/%E6%97%A5%E6%93%9A%E6%9C%AB%E6%9C%9F%E8%87%BA%E7%81%A3%E4%BA%BA%E5%AE%97%E6%95%99%E4%BF%A1%E4%BB%B0%E4%B9%8B%E8%AE%8A%E9%81%B7--%E4%BB%A5%E3%80%8C%E5%AE%B6%E5%BA%AD%E6%AD%A3%E5%BB%B3%E6%94%B9%E5%96%84%E9%81%8B%E5%8B%95%E3%80%8D%E7%82%BA%E4%B8%AD%E5%BF%83.pdf(2024-02-05瀏覽)
[11] 藏神故事,由陳秀鳳阿嬤講述。
[12] 觀音佛祖出關、整修與爐主奉祀故事,由陳秀鳳阿嬤講述。
[13] 〈南樵筆談 / 打煞〉,《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日期:1908-05-05,版次:04。
[14] 〈大高山超峰寺〉,「評析」,《國家文化資料庫》,網址:https://nrch.culture.tw/view.aspx?keyword=%E8%A8%98%E6%86%B6%E5%BA%AB&s=24687&id=0004628934&proj=MOC_IMD_001(2024-04-11瀏覽)
[15] 「賣買」,是日本時代的地籍謄本裡土地買賣的用詞,很符合實情,亦即土地業主想賣土地,有意願的才有購買的機會;臺灣光復之後,地籍謄本則記錄為「買賣」。